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

於丹北大被轟下台引熱議 被轟走的是思想自由?

2012年11月19日08:21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文化超女”於丹在北大舉辦的一場昆曲演出結束后,准備上台分享心得時,遭觀眾嗆聲后下台。觀看過演出的觀眾向記者証實,確有於丹被轟下台一事。網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學生,她說自己是昨晚的觀眾之一,沒有聽到很大聲的“滾”,“主要是各種‘下去吧’和一句‘你沒資格代表我們’。”她表示,現場觀眾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噓了於丹,因為“在一排鎮國之寶面前,任何心靈雞湯式的東西都是一種褻瀆。”(11月18日《法制晚報》)

贊成

名人崇拜早該被炮轟

看完這則新聞,我認為,於丹北大談昆曲遭炮轟,活該!北大學生做得對。

既然是昆曲專場大師雲集,精彩紛呈,那麼,做總結發言的時候,就應該由研究昆曲的專家或教授進行總結,最少,也應該是戲劇家進行總結,我想,北大不會缺少這樣的人才,然而,主辦方卻請來了一個不懂昆曲的於丹,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熱。北大學生的高呼,其實,針對的不是於丹,而是主辦方的名人崇拜熱,是對當前名人崇拜熱風潮的強力反擊,很好!

當然,作為於丹本人,面對這樣的邀請,也應該堅決拒絕,而不應該自討沒趣。作為一個知名學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學者,更應該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發言權,在其他領域最好不要發言,實在不應該如同當前流行的娛樂明星那樣,在什麼領域也能廣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員,什麼地方也可顯擺一番,那實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丟了專家的臉。

對於北大學生的行為,或許一些人會批評,說北大學生沒有涵養,不懂得尊重,我不這麼認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協,而是不苟同,能夠把於丹轟下台,恰恰是一種不對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種對真理的渴求,北大學子當有這種精神。

青年應該敢於向權威挑戰,精神可嘉!主辦方泛濫名人崇拜熱,名人泛濫到處顯擺熱,北大學子說不,這是對庸俗的拒絕,這是對真理的堅守,這是對正氣的呼喚。

殷建光

“被代表”的時代已終結

於丹是我較為喜歡的文化名人,但對於其被觀眾嗆聲尷尬下台的遭遇,我覺得並不冤枉,這也似乎給更多的名人明星們上了一課:別動輒就代表觀眾或公眾,因為“被代表”不出聲的時代終已過去了。

昆曲演出結束時,於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總結。在她說要“代表”全體(觀眾)(向演員)鞠躬時,遭到台下觀眾喊“請下去”。於丹趕緊說了一句什麼,轉身從后台下去了。

這就是說,不是大家不許於丹登台發表講話,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誰也沒有請你做代表(主辦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觀眾請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體觀眾的委托,你咋就隨便代表起全體觀眾呢,這不是自討沒趣嗎?

也許於丹會覺得委屈,我也就僅僅說了句“代表全體觀眾”,這隻不過是說順了嘴罷了,台下觀眾何至於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這樣的隨意代表大家形成了慣例,也才慣壞了我們一些名人明星,豈不知過去大家不予計較不做反應但絕不是不加反感啊!

現在進入了一個什麼時代?是一個公民時代,或者叫大家行進在公民社會的路上,那種總是“被代表”從不發聲拒絕的時代過去了。當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安於“被代表”,並在權威人士面前敢於說“不”之時,這何嘗不是極其寶貴的公民意識?

而我們的名人明星每當在開口講話時隨口代表全體和大家的習慣的確該改改了,因為被代表們不再沉默,他們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於“被代表”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適應公民社會的語境。

於丹的這次尷尬盡管有損情面,但卻對她以及更多名流是個極好的“教育”,當你們總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形象昭示於人時,保持對他人的尊重恐怕是個基本的常識,而不隨意代表全體和大家方能阻擊自高自大和自說自話。畢竟那種對權威的盲從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權威與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周稀銀

反對

被哄的是思想自由

盡管於丹的發言有悖於某些人的心理底線,但也要學會尊重別人。你可以不同意於丹的觀點,但請尊重他人的發言權。表面上看,被哄的人是於丹,實際上哄走的不是於丹而是思想的獨立與自由。

粗暴地哄一個人,讓北大校訓為此蒙羞,並非僅僅北大之悲哀,它標志著中國大學精神的迷茫和缺失。大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學精神的迷失意味著民族精神的淪喪。重新塑造真正的大學精神,是中華民族興盛的根本之路。中國高等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症結在於大學缺失了思想自由。

話又說回來,於丹的觀點即便讓你聽起來不舒服,你大可一走了之,沒必要哄人下台吧?須知,中國自古是一個寬和謙卑的民族,不論是儒家的“大德敦化”的“和”,還是庄子“相忘於江湖”的“忘”,抑或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后”,均成就了中華文明虛懷若谷的胸襟。北大學子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校訓下,更不消多說。

這些年來,一股“於丹熱”,其中有褒有貶,是什麼使得於丹變得這麼紅火呢?其實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必然性,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平衡。盡管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以“於丹熱”為代表的古典熱潮,對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無疑是功不可沒的。可見,對他人的獨立思想沒必要動輒上綱上線,哄人下台更是膚淺之舉。

人天生一副大腦,大腦的天性就是思想,於丹概不例外。最近這幾年,陳寅恪先生主張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而這種追捧,恰恰証明我們缺失了“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中國高等學府的表現最能証明這一點。

一言概之,可以看不起於丹,但請尊重思想自由。這是因為,尊重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一個不懂尊重別人權利的人,根本配不上談論素質,更遑論學術思想。相信每一個北大人都知道怎麼寫“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但真正讀懂又能立身躬行的究竟有多少呢?

多元表達比對錯更重要

這一事件需要厘清的是:一是幾個高呼的學生未必代表北大,人為將“於丹”和“北大”形成對壘顯得以偏概全﹔二是即便有學生“轟”於丹,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態度仍然值得尊重,盡管我們不贊同他們的表達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北大學生的行為進行喝止,並施以劈頭蓋臉的批判,與他們對於丹所施加的行為毫無二致。

在當前的文化語境中,包容多元價值觀念的存在,並允許各種認知的沖突與碰撞,是比探究對錯更加重要的事情。本來,文化無所謂高低對錯,貴在“兼容並包”。將北大學生對於丹的驅逐上綱上線為道德和涵養的高度,不僅有失公允,也透著一股娛樂氣息。如果說於丹在台上侃侃而談是一種預設的、常態的文化劇情,那台下叫倒好的聲音卻像極了一聲恰到好處的鑼鼓點,盡管不太和諧,但劇情卻因此飆分不少。

其實,完全沒必要糾纏於北大學生“轟於”的對錯,正如我們無法界定於丹的心靈雞湯是否給這個社會帶來了真正的慰藉。核心的價值在於,我們是否允許多元化的表達,是否允許表達過程中出現的激烈沖突的存在,是否對這種沖突秉持正確的認識態度。

基於這種文化理性,應該倡導並形成這樣的文化氛圍:多元價值並存互容,理性批判不失氣度。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中,隻有兼容並蓄,方能生機勃發﹔隻有理性批判,方能糾謬回偏﹔隻有良性碰撞,方能激發靈感。幾個青年學生的激情表達,與其視作缺乏涵養,倒不如將這種情懷當做文化前進的動力。

寬容於丹,寬容北大學生,寬容他們之間的“故事”,才是文化發展應該秉持的態度,也是社會能夠給予文化的最好環境。

張瑞東

-三言兩語

●演講是公共或政治人物時常正面民眾的主要方式。他們是被砸臭雞蛋還是西紅柿,或者是被掌聲與鮮花包圍,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這既無關私德,也無關素養。舉例而言,那些在講台下起哄的北大學生,真面對於丹的時候,果真會如此虛浮輕狂?弄懂這個道理,自然不會進行簡單的道德譴責。

——鄧海建

●於丹被學生(不全是)起哄,最后隻能尷尬下台,給一個美好藝術享受的夜晚帶來了遺憾,不但是對於丹教授的不尊,更是對那些昆曲大師的不尊,背后折射了一些大學生和社會觀眾對藝術的膚淺認識和不寬容,提高藝術修養,不但是能夠會欣賞像昆曲這樣的國寶藝術遺產,更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藝術包容。

——趙小婷

●從來沒喜歡過於丹,覺得她特裝。

——黃毛毛

●這事實上在提醒各類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氣有多大,也要正確認識自己。術業有專攻,術業也會有盲區,不分場合地對任何主題都試圖推銷自己的觀點,把價值判斷范疇的東西強加於別人,隻能自毀形象。

——劉化喜

●於丹被“嗆”,或許也是一劑清醒劑,讓其知道自己並非真的是“萬人迷”,也不是永遠的“萬人迷”,更不是誰都歡迎的“大人物”。當然對於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辦方”也是一個警告,請名人也有風險,需謹慎。

——王軍榮

●聽眾對於丹發出唏噓,抑或對於丹鼓掌歡迎,本質並無不同,都是聽眾表達對演講者的態度,隻不過唏噓聲不太禮貌罷了。尊重歸尊重,如果聽眾實在不願聽這些無趣甚至令人反感的演講者發言,那麼放下這些禮貌有何不可呢?

——余燕明

●於丹被轟的深層次原因是不是得歸咎於長期以“學術超女”的形象示人卻淡化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學術氣息而引發了大家的不滿?

——溫國鵬

●一個於丹被轟下台去,才有更多的公民個人走上台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當然是好事。

——王朋

(責任編輯:劉瑋鴻)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胡習會見代表講話胡習會見代表講話
  • 新中央政治局常委新中央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