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位“都市養蜂人”梁志剛 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位飲,耕田為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英國土生土長、不諳中文字的香港首位“都市養蜂人”梁志剛,將這段中國先秦古歌的“英文版”,作為牢記於心的生活哲學。
香港的城市節奏,每天都如“急行軍”,身處其中的梁志剛,卻超脫於外。每從蜂箱中抽取一版蜜蜂,他不緊不慢——說話間常夾雜英文單字的他,笑說,這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學過太極。
“一秒在香港,等於一分鐘在紐約。如果一家茶餐廳,要我們馬上提供30罐蜜糖,我們會說不能太趕,否則會影響蜜蜂和食物。我們做事不是慢,是有pace(節奏)。”
3年前,梁志剛還是設計系學生。成長在倫敦,他甚至沒見過多於3隻蜜蜂“集體出現”。“師傅突然讓我拿起2千隻蜜蜂的架子,好害怕!”梁志剛因在外國朋友家接觸蜜蜂,萌發了在市區養蜂的想法,當時在香港讀碩士的他,專程跑到郊外的永和養蜂場,拜師學藝。
香港不是沒有養蜂場,但寥寥幾個蜂場,全集中在新界郊區。梁志剛向老師傅提出想在市區養蜂。“你是不是說真的?”經驗豐富的師傅,也被年輕人的大膽設想嚇了一跳。
香港地狹人稠,人均住宅面積之小,全球數一數二。梁志剛最初選址在油麻地住宅樓的天台,“太逼仄,每次上去不是碰到晾衣服的,就是上來洗碗的”。
2010年,梁志剛在牛頭角一棟工業大廈頂樓,覓得“心水地”。此地曾是廠房,隨著香港制造業北移,已丟空20多年。約4000隻蜜蜂,兩隻自制蜂箱,梁志剛搭起簡易的場地,開始了他的“都市養蜂夢”。
摩天大樓高聳入天的香港地,花蜜真的夠用嗎?“這個問題我都很擔心,有經驗的師傅叫我不要養了,但是我的蜜蜂幫我回答了這個問題——香港夠花!”
中蜂每次“出動”,可以來回飛10公裡,從蜜蜂箱所在的牛頭角,梁志剛的蜜蜂可以飛到北角、或鯉魚門、或馬鞍山、或九龍城,再折返。
“一兩天后,它們就在市區找到花,帶著花粉回來,我開心啊,像贏了六合彩一樣!”梁志剛告訴記者,香港這個“石屎森林”其實有很多花,只是很分散。
梁志剛摒棄西式的煙熏、穿保護衣養蜂法。“中國的蜜蜂師傅不穿保護衣,我也可以不穿。”梁志剛說,養蜂人如果穿戴手套、衣帽,“見到的東西會少一點”,不會留意到自己對蜜蜂造成攻擊﹔而對蜜蜂噴煙,則帶給蜜蜂干擾和壓力。“尊重蜜蜂,它們不喜歡騷擾的時候,會向你傳遞信號,你應該改天再採蜜。
梁志剛在意與養蜂相關的一切資訊。他進了超市,會觀察挑選蜜糖的客人。這個大超市放著6個架的蜜糖,供客人挑選,幾乎清一色舶來品,而香港本地的蜜糖“寶生園”被放在架子的最底層。“超市將最本土、最便宜的蜜糖放在架子的最下面,最貴、最不環保的,就擺在很容易拿的地方,我們的食物系統有很多問題,”梁志剛說。
“我們自己的地方,十公裡內就有一個蜜蜂師傅,挨貴地租,很辛苦‘搵食’(糊口),還幫其他農夫傳播花粉,為什麼我們不買他的蜜糖,卻要買一萬公裡以外,用飛機、船運過來的新西蘭蜂蜜?食物的包裝還是中國制造,出口國外,最后又回到香港。”
梁志剛成立本地養蜂項目HK Honey,呼吁港人關注土地與自身的關系,得到越來越多國際矚目,他早前接受BBC專訪,又作為香港代表,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
“香港有很多不同的主流價值,我們做的是我們覺得對的價值,Localized(本地化)以后,才能globalized(全球化)。香港如果支持本地社區組織,做好本地的事情,會變得更國際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