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09: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 
				 制圖:本報記者 潘笑天  | 
		
從西方八國集團的外圍國家,到參與八國集團與發展中五國對話,再到以新興大國身份參與二十國集團峰會,從多哈回合談判的外圍成員到躋身談判“核心圈”……
這十年,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十年,更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事務協調,認真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的十年。
這十年,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重大變化,話語權不斷增加。同時,這也是中國援外工作助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十年。
傳遞發展中國家聲音,展示中國作為,中國正展現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責任。
全球責任:
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
這十年,危機中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將傾的膽量與氣魄充分體現了中國責任。無論是金融風暴中的鐵骨錚錚,還是歐債危機中的俠肝義膽,撐起中國挺拔身影的是強烈的責任感。
2008年9月,金融風暴肆行宇內,大批企業望風披靡,多國頃刻間瀕臨破產。中國力挽狂瀾,承諾積極擴大內需,繼而投入4萬億元救市資金。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宛若拉動全球經濟的一騎駿馬。
今年6月,目睹歐洲經濟日漸被債務重負拽向深谷,中國毅然伸出援助之手,決定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430億美元,為戰勝歐債危機輸入資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十年間,中國逐步從全球治理的外圍躋身核心圈,話語權大為增強,承擔國際責任的機會越來越多。
八國集團(G8)曾長期坐擁全球經濟決策權。金融危機爆發,G8疲困乏力應對無策,二十國集團(G20)成為全球治理的首要平台。中國是G20的創始成員國。“G20中發展中國家佔據半壁江山,成員國地位平等。中國以新興大國的身份參與G20峰會,贏得了參與全球決策的話語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屠新泉教授說。
中國還成為世貿組織規則的制定者。“中國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主要體現在多哈回合談判中。”中國首任駐世貿組織大使孫振宇說,“多哈回合談判標志著從世貿組織成立以來首次有中國人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
中國人逐漸出任世界經濟組織要職。2008年2月4日,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被任命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是世界銀行第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2011年7月26日,中國央行前副行長朱民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成為首位進入該組織高級管理層的中國人。
區域責任:
從己欲立到立人達人
9月9日,俄羅斯港城符拉迪沃斯托克。惠風和暢,海浪奏鳴。胡錦濤主席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進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二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場。他說,中國牽頭亞太經合組織電信、礦業、農業科技等領域合作,向亞太經合組織項目基金捐款,為促進亞太經合組織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發言擲地有聲,贏得一片掌聲。
9月21日,廣西南寧。楊柳垂綠,碧水潺潺。第九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習近平副主席出席並發言:“中國和東盟已圓滿完成第一份戰略伙伴關系五年行動計劃,正在20多個領域開展互利合作。”
亞太經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參與區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國展現區域責任的重要舞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先哲的教誨熔鑄成中國品格,中國深諳惠澤他人乃自立之基。中國已簽署並實施10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3。尤其是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以來,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東盟對中國出口快速增長,2011年東盟對中國順差227億美元。
越南貿易部副部長潘世銳這樣評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該貿易區的建立將使本地區的商品、服務和投資更加自由地靈活流動。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將促進資金和勞動力的流動以及經濟結構的重組,形成各行業之間的有機結合,最終提高本地區經濟的效益及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
扶貧責任: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在非洲塞拉利昂,截至2009年,馬格巴斯糖聯公司在通科利利地區雇佣了1500多人,幾百名當地人員找到了電工、管道工、木工和辦事員等固定工作,並且通過工作獲得了新的技能。塞拉利昂勞工大會副主席康特說:“在生產旺季,有些人一個月就能賺30萬利昂(101美元)。”馬格巴斯糖聯是中國在非洲的援建項目之一。
美國學者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在《龍的禮物》一書中描述了以上情景。這是中國對外援助的縮影,是中國責任的生動詮釋。
2002年—2011年,中國援外支出增長2.5倍,共為發展中國家建成電力項目11個、公路項目27個,援建體育和文化設施近70個。2011年11月,中國宣布給予最不發達建交國97%稅目的產品零關稅待遇。截至2011年底,中國經常性受援國達到123個。南非媒體稱贊中國的對外援助“既實際又慷慨”。
中國對非既有“授人以魚”的“硬援助”,更有“授人以漁”的“軟援助”。
中非合作論壇是中國對非“軟援助”的見証者。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提出的“中非科技伙伴計劃”,推動了中國對非洲的技術轉讓。2002—2011年,中國為非洲培訓各類人員7.9萬名。今年9月18日,胡錦濤主席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二十三屆院士大會上說:“中國將進一步支持發展中國家科技能力建設,在援外計劃中逐步增加高技術含量項目。”
面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中國堅持實施積極主動、互利共贏的開放策略,運用日益上升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參與全球性問題治理,努力承擔與自身發展水平及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公正、合理、共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