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北京奧運“無與倫比”的中國印(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十年回眸·重大事件親歷)

本報記者  薛原  張爍

2012年10月08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中,總會有一些重大事件,具有歷史符號和時代標記的價值,“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就以這樣的價值載入史冊。

  回望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路,北京奧運會是一次國家實力和民族形象的展示與提升﹔回望滿途坎坷艱辛的中國近現代史,北京奧運令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圓,堂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望神州熱土綿延數千載的歷史長河,北京奧運被看作東西方文明的一次偉大交融,余韻悠長。

  近日,當我們走進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的一幢小樓,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門廳外一座“奧運缶”無聲講述著4年前的輝煌。更多的故事與感慨,則深深印在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時任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的腦海中。 

  90%的問題在各個場館就地解決,國際奧委會改變慣例取消每天的早會,28個大項的競賽主任全部由中國人擔任

  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北京奧運會所經歷的數千個日日夜夜,最令蔣效愚難忘的是2001年7月13日的申辦成功之夜。

  “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當薩馬蘭奇說出‘北京’時,我們都跳了起來,那一刻真是熱淚盈眶。”蔣效愚回憶:“當時還有個小插曲,按約定需要6人出席和國際奧委會的合同簽字儀式,但因為到處擠滿了歡慶的人,找來找去,最終隻有5個人出席,少了一位嘉賓。”

  如果說最初的歡慶難免出現意外插曲,那麼隨后開始的籌辦工作,北京則迅速進入高速有序的運轉狀態中。

  2008年8月,一屆完美的奧運會呈現在世界面前。當時,蔣效愚和總導演張藝謀等人坐鎮指揮平台,“倫敦奧運主創團隊的代表就在我們身后,他們拿著望遠鏡細細觀看,每個細節都無懈可擊,倫敦來客嘖嘖贊嘆。”

  細節來自千錘百煉,成功來自萬眾一心。關於奧運的記憶中,蔣效愚感觸最深的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凝心聚力。

  奧運會期間有一個慣例,每天早上7點半,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要和奧組委主要領導舉行早晨工作會,會商解決出現的問題。“北京奧運期間,早會連開兩三天,無事可議。羅格自己決定,不開了——你們都已把問題解決,不耽誤大家時間了。”

  蔣效愚說:“90%的問題在各個場館就地解決。此外,每天下午6點,組委會和各場館要舉行電視電話會議﹔每天晚上8點,中央奧運領導小組還要開會。往往不到晚上8點,當天出現的事情就都解決了,怎麼還能等到第二天早上呢?”他說:“最有把握的事,就是組織工作會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高效運轉中,我們的制度優勢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奧運會的新紀錄不僅誕生在競技場上,北京奧運會28個大項的競賽主任全部由中國人擔任,這也是一項難被復制的紀錄。迄今為止,除了北京,還沒有一個奧運東道主能做到完全由本國人擔任競賽主任。

  “國際奧委會選拔競賽主任的原則很嚴格,公平公開,唯才是舉。”蔣效愚說,“國家體育總局和奧組委提前四五年就准備這件事,物色人選。這是一次艱苦的人才培養過程。最終,我們推薦的所有人選都通過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考察,得到認可。”

  “事實証明,由中國人擔任項目競賽主任,在溝通協調上有非常大的便利。”這些人,也成為北京奧運會為中國體育事業留下的一筆寶貴人才資源。    

  蔣效愚將北京奧運會的成功原因總結為“十力”——國家實力、體制威力、文化魅力、人民能力、領導給力、創新活力、理念效力、朋友助力、團隊努力、多方合力。

  “金鑲玉”獎牌突破技術手冊“硬杠杠”,從不被認可到欣然接納,透射出一個文明古國對“包容”二字的理解

  “可能大家不知道,我們設計的‘金鑲玉’獎牌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國際奧委會的認可。”蔣效愚說。

  國際奧委會有關技術手冊規定,奧運獎牌的材質必須為金屬。“獎牌上怎麼還能有塊石頭?你們沒看懂技術手冊嗎?”起初,國際奧委會的反應並不積極。

  技術手冊當然看了,也懂了。為獎牌鑲嵌玉石,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君子比德於玉”的深意,是充滿人文色彩的中西合璧創新思路。

  “我們耐心解釋,這不叫石頭,叫玉。”蔣效愚笑著說,當年這個讓人著急上火的“坎兒”,現在回想別有一番滋味。

  經過反復溝通,終於,國際奧委會接納了這個獨具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金鑲玉”得以問世。中國以匠心獨運和真誠耐心,突破了技術手冊的“硬杠杠”,也為奧運史留下一段佳話。“金鑲玉”的設想,更透射出一個文明古國對“包容”二字的理解。

  舉辦奧運,中國以成熟、包容、開放、自信的心態擁抱著世界。

  因為奧運,國際社會獲得了近距離觀察中國的機會。“奧運籌備期間,我們邀請不少海外媒體的中高層人士來中國訪問。他們多數都是頭一次來中國和北京,對中國有了新的、真實的認識,看到了中國開放的積極姿態和發展的勃勃生機,也開始反思以前對中國的一些主觀印象。”蔣效愚說。

  正如羅格所說:“通過奧運會,世界與中國的了解在不斷加深。” 

  北京奧運會后,各方總結梳理出13類4000多項措施和經驗,應用到城市管理和運行的長效機制之中

  奧運雖已告別北京,有些東西卻長久地留存下來。

  “鳥巢”和“水立方”成為北京新的景點。被稱為“鳥巢一代”的青年人,猶如一顆顆種子,將志願精神帶到四面八方。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中國體育正在以新的標准定位自身發展方向。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得到一次偉大的釋放與弘揚。

  “奧運會的體育和社會遺產讓奧林匹克運動最終得益於北京2008:奧運會越來越具廣泛性,在促進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們相互理解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北京奧運會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普及和不同文化的融合。這是一個偉大的遺產,因為世界體育的重心和中心開始向東方移動。” 

  這兩段陳述引自國際奧委會的《北京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最終報告》,字斟句酌,正呼應著“無與倫比”的評價。

  2011年,北京“十二五”規劃出台,人們又看到了三個熟悉的字眼——人文、科技、綠色。這源自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這樣的發展思路,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滲入城市科學發展的深層脈絡之中。

  蔣效愚說:“通過奧運會的實踐,三大理念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出長遠價值,推動著發展轉型。”

  改革開放讓中國的奧運夢想成為現實,北京奧運會的成功又推動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更為堅定。奧運會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北京奧運會在嚴格遵守主辦合同,遵循國際慣例的同時,又以傳統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現代發展的偉大成就,為這項全球盛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風採,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贊譽。蔣效愚說:“和國際接軌的同時,要結合國情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這也是北京奧運會帶給我們的啟示。”

  “北京奧運會積累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彌足珍貴。從體育場館到新航站樓,從安保措施到媒體運行,從規章制度到寶貴人才,從發展理念到城市建設……這些都是財富,這些財富都將影響深遠。”蔣效愚說。北京奧運會后,各方總結梳理出13類4000多項措施和經驗,逐一討論,應用到城市管理和運行的長效機制之中。從上海世博會到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在安保、媒體運行、食品安全等各個方面,北京奧運會的模式被不斷復制,持續發力。

  奧運助力中國,中國影響世界。當北京奧運會“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冊上深深鈐上了彤紅的中國印”,全世界看到了一個東方古國煥發出的全新神採,“中國人民有能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馮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