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位於雲南迪慶與麗江之間的長江第一灣。 圖②:苗族同胞用上自來水。 圖③:黃河花園口搶測洪峰。
	 水利是國家的命脈,興國必先治水。盛世治水譜寫輝煌新篇。
	這是水利發展最快的十年:一座座大壩巍然屹立,護衛江河安瀾﹔一處處水源工程互濟南北,注入發展活力……
	這是人民群眾受益最多的十年:一縷縷清泉流進千家萬戶,潤澤百姓心田﹔一條條渠道通向地頭,澆灌希望田野……
	 
	大投入、大民生、大跨越,10年來,中國水利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有力支撐和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穩定,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閃耀奪目光彩。
	 
	保發展——
	以佔世界人均60%的綜合用水量,保障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邁入新世紀,一系列水問題更加凸顯——
	 
	大旱、大水,旱澇交織,災害頻發,水少、水多、水臟……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水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集中顯現。國際上甚至有人喊出“中國水威脅論”,中國的水資源能否支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利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立足國情水情,直面發展難題。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形成治水興水合力。
	 
	新時期、新定位,治水理念不斷提升,可持續治水思路不斷完善。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綜合治理、節水優先、強化保護、量水而行”,傳統水利加速向現代水利轉變。
	 
	新思路、新理念,推進水利跨越式發展。
	 
	這10年,水利建設規模空前,全國累計完成水利建設總投資1.32萬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3.2倍。尤其是2011年,中央水利投資達到1141億元,是2002年的2.8倍。
	 
	——保防洪安全。10年來,江河治理成效卓著,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規模刷新歷史紀錄。三峽水庫建成運行,黃河下游標准化堤防逐步推進,治淮19項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工程為基,全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基本具備了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
	 
	——保供水安全。10年來,供水能力顯著提升。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中線京石段實現向北京應急供水,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實現從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一個個調水工程使江河成網,水系連通,全國新增供水能力600多億立方米,供水能力超過7000億立方米。
	 
	——保糧食安全。10年來,農田水利基礎不斷夯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25億畝,以佔全國耕地面積一半的灌溉農田生產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的經濟作物,為實現全國糧食產量“八連增”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
	 
	——保生態安全。10年來,綜合治理能力不斷提高。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和調水調沙,保障了黃河干流連續13年不斷流﹔塔裡木河綜合治理,結束了下游干涸近30年的歷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現了治理區生態向好的歷史性轉變……
	 
	10年,水利發展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中國以佔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綜合用水量,保障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惠民生——
	民生水利投資佔62.4%,優先解決事關群眾利益的水利問題
	 
	“山溝溝泉水一點點流,提起個挑水心裡發愁,十裡路上吃水貴如油……”一曲民謠唱出了山區農民吃水難的辛酸。
	 
	“修池建窖打水井,清水甘甜潤民心﹔飲水解困及時雨,喝口甘泉頌黨恩。”這是四川省通江縣七星村村民貼在村供水站門上的對聯。村民張成元說:“告別苦咸水,喝上自來水,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和政府!”
	 
	這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一個縮影,也是民生水利建設的見証。
	 
	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關乎百姓的生命健康,關乎百姓的幸福指數。10年來,民生水利的理念化成全行業的實際行動,解民憂,紓民困,從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高標准上惠及億萬群眾。
	 
	民生優先,舍得真金白銀。10年來,中央水利建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涉及民生水利的投資比重佔到62.4%。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每一項重大決策,每一種制度安排,每一次規劃部署,都融入暖暖的民生情懷——
	 
	盡早讓農民喝上放心水。10年來,從廣袤的西北農村,到遼闊的黃淮海平原,在飲水不安全的各個角落,3.26億農村人口告別飲水難,舒展了笑顏。全國集中式供水工程人口受益比例達到63%。
	 
	瞄准防洪薄弱環節攻堅克難。10年來,1.4萬多座病險水庫實施了除險加固,保障了水庫下游3.66億人、上千座縣級以上城市的安全﹔完成2000多條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在2058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縣,初步建成了基層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
	 
	打通灌溉“最后一公裡”。1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03億元,加強小農水建設,維修改造塘壩5.3萬處,整治渠道36.4萬公裡,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38億多斤,被農民稱為“民心工程”。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讓土地增綠、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10年來,全國實施坡改梯面積3100多萬畝,2000多萬山丘區群眾的生計問題得以解決。
	 
	告別砍柴燒火。全國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累計有159個項目建成發電,解決了31.8萬戶、120多萬農民的生活燃料問題,保護森林面積 500萬畝,恢復了青山綠水,改善了人居環境。
	 
	……
	 
	清泉福水潤民心,民生水利的陽光照耀廣袤大地。這十年,成為億萬群眾得實惠最多的10年。
	 
	謀長遠——
	深化改革,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注入發展新活力
	 
	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利投入機制……新時期,水利發展面臨著一道道繞不開、躲不過的難題,改革時不我待!
	 
	迎難而上。既要顧當前,又要謀長遠,為子孫后代留出生存發展空間。10年來水利改革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
	 
	破解水資源瓶頸,全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國務院出台意見,將這一制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明確了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目前,25條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技術方案基本完成。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各試點地區嚴守“三條紅線”,強勢推進。山東省一年間用水量減少51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61%,農業用水保持零增長。
	 
	轉變用水方式,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10年來,全國開展了100個國家級和200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帶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向深層次、全方位發展。作為全國第一個省級試點,寧夏5年來用水總量減少5.7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從1274立方米下降到651立方米,成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一個生動注解。
	 
	破解投入難題,水利投入保障機制逐步健全。10年來,中央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尤其是2011年,中央明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初步形成了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長機制。
	 
	破解工程管理難題,重點改革不斷突破。10年來,全國大中型水管單位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落實“兩費”150億元﹔建立鄉鎮或流域水利站2.6萬個,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7.8萬個,建成各級抗旱服務隊14064支,“三駕馬車”推動基層水利服務體系逐步建立。
	 
	改革注入活力。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大改革,大發展,人水和諧成為主旋律。
	 
	10年來,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全國萬元GDP用水量從469立方米下降到225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8%,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
	 
	10年來,全國用水總量實現微增長,部分地區實現了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
	 
	站在新起點,水利改革發展的新征程已開啟。承載新使命,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一卷普惠億萬人民的水利現代化藍圖正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本報記者 趙永平 陳仁澤)
	 
	視覺統籌:宋 嵩 張芳曼
	 
	本刊未署名圖片均由水利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