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競技體育的日益強大,眾多中國優秀體育人才受到了外國國家隊的青睞。20多年來,不少中國教練和運動員遠走海外,在異國他鄉重新開拓體育事業,繼續自己的體育夢想,被人們稱為“海外兵團”。倫敦奧運會已激戰多日,“海外兵團”的蹤跡和成果成了賽場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正是他們跨越國界,向海外傳播了中國先進的體育理念和體育技術,推動了中外體育的交流,促進了世界體育的發展。
教無國界隻為延續夢想
在出國發展的中國教練的培養下,不少國外運動員在各自項目上取得了很多突破,在倫敦奧運會上大放異彩。
倫敦奧運女子體操團體決賽,美國隊以近乎完美的表現擊敗俄羅斯隊,奪得團體金牌。而在女子體操全能決賽中,16歲的美國黑人女孩道格拉斯一黑到底,成為首位奪得該項目奧運金牌的黑人選手。賽后,喬良,這位美國女子體操隊的華人教練再一次受到巨大的關注。喬良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體操隊主力隊員。1990年,他到美國發展,並在1998年開辦了“喬氏體操學校”。隨著執教成績越來越好,喬良成為了北京奧運會美國女子體操隊的主教練,其弟子肖恩·約翰遜在那屆奧運會獲得1金3銀,名聲大震。本屆倫敦奧運會異軍突起的黑人女孩道格拉斯及多位美國女團冠軍選手也是他的門下弟子。可以說,美國女子體操的崛起和喬良密不可分。面對榮譽,喬良說:“我沒給中國體操教練丟臉。中國教練在國外開花,而且開得挺好。”可以想象,美國女子體操很有可能借助這座“橋梁”繼續前進。
對中國傳統優勢項目發起挑戰的,除了美國體操隊,還有新加坡女子乒乓球隊。其主教練周樹森曾先后是中國乒乓球隊隊員和教練,培養出張怡寧、郭焱等好手,可謂乒乓名帥。2009年出任新加坡女隊主教練的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帶領隊伍在第50屆世乒賽女團決賽中終結了中國女乒八連冠的輝煌。本屆倫敦奧運會上,新加坡女隊摘取了單打和團體兩枚銅牌,實現了周樹森“兩枚獎牌”的目標。因為一向“老謀深算”,周樹森被同事戲稱為“老狐狸”,在他的調教下,現在新加坡女隊已讓中國隊產生了少有的危機感。雖然周樹森謙虛地表示,從整體實力來說,中國隊比新加坡隊強,但至少中國乒乓球隊將告別“獨孤求敗”的寂寞。
除了效力於一個國家隊的教練,“多線作戰”的教練同樣讓人印象深刻。李矛,這位號稱“弟子滿海外”的中國教練雖在倫敦奧運會開賽前辭去了印尼羽毛球男單主教練,但其輾轉各國多年,帶出的高手在倫敦賽場大放光彩,最有名的當數羽毛球男單銀牌得主李宗偉。正是李矛的調教,讓李宗偉自2004年后突破了技術瓶頸,一躍成為頂級選手。李矛的另一位弟子李鉉一則獲得了第四名。回顧以往,其執教成績不乏有雅典奧運會亞軍、尤伯杯冠軍等亮點。李矛因此被視為中國隊的“老對手”,但他也表示:“這是對我執教水平的認可。”
海外搏殺力求証明自己
除了教練外,在舉重、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中國傳統優勢項目上,在外國參賽隊伍中看到華裔運動員的身影並不稀奇。
本屆倫敦奧運會上,最先引起媒體關注的海外華裔運動員要數哈薩克斯坦舉重隊中的祖爾菲亞和馬內扎了。在女子53公斤級的比賽中,年僅19歲的祖爾菲亞以131公斤的成績打破挺舉世界紀錄,並奪得金牌。原名趙常玲的祖爾菲亞是湖南體育局在2008年向哈薩克斯坦輸出的運動員,根據規定,她可以代表哈薩克斯坦參加國際比賽。與祖爾菲亞一樣,馬內扎也是由湖南省公派援外至哈薩克斯坦的。她原名姚麗,出生於遼寧省。馬內扎在本屆奧運會女子舉重63公斤級的決賽中,以245公斤的成績打破該項目總成績的世界紀錄,摘得金牌。
新加坡乒乓球隊也是原中國運動員較集中的地方。堪稱“中國二隊”的新加坡乒乓球女隊,3大主力馮天薇、王越古、李佳薇實力不俗。現世界排名第五的馮天薇在倫敦奧運會上取得銅牌。而新加坡隊也獲女團銅牌。馮天薇等選擇出國打球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個人發展。國內乒乓球運動競爭過於激烈,高手雲集。一些國內的非頂級運動員選擇出國發展,一方面可以在國外受到更多重視,爭取參加國際大賽的機會﹔另一方面可推后退役時間,延長運動生涯。
羽毛球的海外兵團陣容雖不及乒乓球的壯大,但也有不小的規模。2004年加入法國國籍的皮紅艷,已連續三屆代表法國羽毛球隊征戰奧運會。而1999年就轉戰荷蘭隊的姚潔雖已是35歲的“高齡”,卻依舊活躍在奧運賽場上。此外,在跳水領域,曾為江蘇拿下十運會3米板冠軍的黃強在本屆奧運會上身兼馬來西亞跳水隊教練和隊員兩職。在男子雙人3米跳板比賽中,他和隊友尼克森一起闖進了最后的決賽。
事實上,雖然海外兵團的存在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倫敦之行帶來了競爭,但不論是對中國體育還是世界奧林匹克運動而言,他們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投身海外的教練員與運動員在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帶去優異成績的同時,也為中國優勢項目的海外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乒乓球男隊主教練劉國梁曾說,如果沒有眾多中國教練員、運動員到海外效力,如今的國際乒壇將會是一潭死水。隻成為國人自娛自樂的項目,對乒乓球運動而言才是真正的災難。海外兵團的成員在異鄉追求夢想的同時,也為體育運動的發展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 翔 李美熹)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8月11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