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裡有一個精心設計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能令訪客重溫香港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社會、經濟及政治面貌。(攝影:田興春)
展覽中回顧香港早期的迎親民俗。(攝影:田興春)
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裡,觸摸一座城市的脈搏和靈魂,了解她的歷史與積澱,概覽她的發展軌跡,領悟她的城市精神最便捷的方式,莫過於去博物館。要了解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香港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展覽不能不看,那就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位於尖沙咀東,這裡將整座城市的歷史,鮮活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訪客可以細細品味香港“亞洲文化之都”的獨特一面。
常聽人說起的香港傳奇是如何由一個小小漁港發展成今日的國際大都會,然而香港的自然環境、社會風俗、文化傳承及歷史發展,又有幾多人能真正了解?2011年12月8日,人民網記者報道組探訪了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國輝帶領記者全程參觀,讓我們領略了香江穿梭跨越的四億年歷史。
博物館第一部分先以影視手段表現了香港4億年來所經歷各時期的地質地貌。銀幕音響加上裝飾物的配合效果,讓參觀者體驗到洪荒宇宙中的逼真變遷,比如烈日暴晒和電閃雷鳴,山岩風化,土地開裂乃至於熔岩泛濫山崩地陷,終於山區變河床、滄海變良田。
整個博物館有8個展覽區,陳列了3700多件展品,生動地介紹了香港的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和歷史變化。其中尤以立體場景和多媒體手段特別吸引眼球。展館以考古成果再現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香港地區活動情況,陳列了出土的先民遺物,如石器、陶瓷、摩崖石刻等。展區內42米長的沙灘場景展示了古代先民做飯、覓食、休息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讓參觀者了解到漫長歷史中的人類生活片斷。
在館裡有一個精心設計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能令訪客重溫香港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社會、經濟及政治面貌。這個常設展是博物館多年來辛勤努力搜集、保存及研究工作的總展示。整個展覽佔地7,000平方米,共有8個展區,分布於兩層展廳﹔通過逾4,000件展品、750塊文字說明、多個立體造景及多媒體劇場,配以聲和光的特殊效果,全方位地介紹香港的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
展覽在介紹香港豐富多採的文化及社會面貌的同時,描繪出了這座城市獨有的地方色彩。展覽以時序的方式設計,分八個展區逐一呈現香港悠久的自然及歷史文化,分別為“自然生態環境”、“史前時期的香港”、“歷代發展:從漢至清朝”、“香港的民俗”、“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日佔時期”以及“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如何讓歷史博物館一直保持特有的吸引力?館長林國輝表示,考慮到參觀者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展覽內容會按照參觀者的知識及興趣范圍去提供不同程度的資訊,展品的設計及輔助節目則糅合了娛樂、挑戰和資訊的功能,包括使用750塊文字圖版,提供豐富的展覽說明、53項多媒體節目,以及大型的立體造景、復制文物及示范表演等,務求達到雅俗共賞、趣味與教育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