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內地實習,我驚訝的地方是:原來香港的學生很幸福。”今年暑假在上海實習的香港大學學生吳雅媛,說普通話和說廣東話一樣快,思路條理分明。
吳雅媛修讀法律和工商管理雙學位,已經進入最后一年第五年的學習。她在香港本地幾家知名公司實習過的“輝煌”經歷,讓其他內地的實習生羨慕不已。“他們對每個實習機會都很珍惜。我分享經驗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我說的很容易,可是他們找實習崗位一點都不容易。”
在香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去內地實習。例如今年香港華菁會組織的首屆“神州搵(找)好工”活動,有500多人報名,最終32名學生脫穎而出,於今年暑假赴內地知名企業實習,而吳雅媛就是這32名佼佼者中的一員。
香港城市大學建筑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曾在文章中回憶,他首次回內地與政府機關及專業團體交流是1984年的冬天,當時內地借鑒香港的市場經濟經驗,交流主要是單向的。所以,當時真的沒有想到香港學生會有回內地實習、工作的可能性。
20多年之后,現在的香港學生,暑假去內地實習已經是一件平常事。香港人才交流中心近日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67%的香港高中及大專學生期望可到內地工作,較2009年同類調查上升5個百分點。同樣通過“神州搵(找)好工”項目,今年暑假赴北京實習的香港大學大三學生黃立豪說,同學當中常提及內地發展的成果,想找機會去內地,反而是苦於找不到途徑。
提及去內地實習的原因,黃立豪和吳雅媛都提到了兩點:香港回歸14年,港人心向祖國,想要更多了解內地﹔另一方面,兩地經貿等各方面聯系越來越緊密,抓住機會裝備好自己,也是事業發展的需要。
內地激烈的競爭環境,是吳雅媛所意想不到的。但除此之外,吳雅媛並沒有其他不適應的地方。在大學裡有很多內地生朋友的她認為,去內地實習,關鍵要事先做好兩方面的准備:語言和與人的溝通。她的感慨是,“香港的學生,兩文三語真的是基本要求。別以為內地的學生英語不好,他們的英語其實比你好。”
“還有,不要因為香港人的優越感,局限了你發展和學習的空間。”她指出,有些香港學生會有優越感,比如有什麼問題就說我要直接和老板談﹔或者說我不想做這個,我覺得這個很悶﹔或者抱怨工作程序和香港不一樣。“我覺得內地是不同的系統,要開放一點去嘗試。你的彈性、適應力強,會讓老板欣賞你。”(完)